粉塵與化學毒物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為呼吸吸入,當然也有其他途徑,比如皮膚、經口等。所以,把好呼吸吸入關是預防中毒與塵肺病等職業損害的重要方法。
分析控制職業危害的分層措施,最好的措施是消除與替代,其次是工程控制,第三為管理措施,最后才是個人防護。個人防護雖然為最后關卡,但它卻是工人自己能主動防護自身職業損害的主要手段。但如何預防一直困擾工人與SHE人員,也是職業病防治專業人員知識的薄弱點,因為教科書沒有這方面的內容,絕大多數標準都忌諱這些。比如哪個時候要佩戴?是不是有有毒物質存在的就要佩戴?什么為有害環境?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提出的《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GB/T18664-2002)里有相應的解釋。“有毒環境”定義為缺氧的或空氣污染物濃度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規定的空氣環境。“立即威脅生命和健康濃度(IDLH)”定義為有害環境中空氣污染物濃度達到某種危險水平,如果停留15分鐘,可引起危險。指定防護因數(APF)定義為一種或一類適宜功能的呼吸防護用品,在適合使用者正確佩戴且正確使用的前提下,預期能將空氣污染物濃度減低的倍數。
那么如何選擇口罩呢?
第一步,先判定危害程度。
危害程度分為兩種情況,一種為IDHL環境,一種為非IDLH環境。他們的防護要求是不同的。IDHL環境有三種情形:有害物質性質未知、缺氧或無法確定是否缺氧、空氣濃度未知或濃度達到或超過IDLH濃度。非IDHL環境:上述3種情形以外的情況,即污染物濃度不高,沒超過IDLH,這個時候計算危害因數,如有多種污染物,則取最大危害因數。
不同環境采取不同的呼吸防護,IDLH配全面罩的正壓式SCBA,或輔助逃生型+全面罩或送氣頭罩的正壓供氣保護用品。簡單的說就是把人包起來的防護。非IDLH環境則要計算危害因數,不同的數值的危害因數配備不同APF值的防護用品。一般的合格的口罩APF值為10,如果正確選擇與使用可以防護超標倍數小于10的有害環境。
第二步,根據污染物種類選擇。
顆粒物與氣體和蒸氣的防護要求是不同的,不同作業狀況選擇不同的口罩,另外,防護用品要結合臉部特征,同時要考慮舒適性等情況。
怎么判斷口罩的有效性呢?
1)在佩戴過程中,如果感到異味、咳嗽、刺激、惡心等不適時,應立即離開有害環境;
2)呼吸阻力明顯增加;
3)根據專業人員確定的時間表更換。
有效的口罩應有三證:LA標示、生產許可證、合格證。紗布口罩與一般的醫用口罩不能預防職業中毒,無紡布口罩則不能清洗再次使用。
化工設計一所 桑譽洲